▲行业VS.大学
“政法”一词,从字面上解释是政治与法律的结合体,按照我国的学科划分标准,政治学与法律学是各有不同研究对象的相关学科,而如今随处可见的冠名“政法”的高校,他们实际上都是在政治学与法律学相结合的层面上开展办学。
政法大学类的办学层次大都比较高,坊间交口称赞的政法类“五院四系”在很长时间内代表着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其中的五院后来都发展为政法大学类的一员,如有“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之美誉的中国政法大学,以前叫北京政法学院,如今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等专业中颇有建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西南政法大学原为西南政法学院,经过60余年的发展,西政因在经济法、诉讼法、法学、政治学等学科中有深远的影响,以及培养了20余万人才,被誉为我国法学界的“黄埔军校”。前身为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如今已是一所重点高等政法大学,在侦查学、法学领域有比较高的造诣,在西北地区有很好的口碑。华东政法大学前身是华东政法学院,华政的法律史学、法学、侦查学在全国政法高校中位居前列,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可以说是财经政法大学类高校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它是家族中唯一的一所兼具“211工程”和“985工程”双冠于一身的高校,其开设的民商法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为“法”痴狂的中国政法大学
●文/叶金亮
如果你了解中国政法大学,你会发现它是一所痴狂于“法”的大学,它是全国政法院校中的唯一“国”字号大学,由此可见其法学地位不一般,李岚清总理曾评价“中国政法大学是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评价“中国政法大学是全国人大最得力的助手。”
中政推动着“法”治国家的建立。从1954年第一部国家的宪法至今,几乎我国所有的法律,中政人都参与了起草、制定、立法咨询等,而且好多部重要的法律,起草组的组长都是由政法大学的教授担任。除此之外,中政人在学术思想和法律理念方面还扮演着一个理论策源地和推动力的角色,比如说从50年代的法律人人平等到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人治和法治的争执,包括法治理念,法治国家,还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等理论的提出。
法学是中政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也是学校的王牌专业,在这里学与法有关的专业,学术氛围温馨,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严肃。比如说,学校每年有学术法大这个本科生的科研刊物,专门刊登本科生撰写的科研文章,还有每年都会派出200名左右的师生与国内外法学名校师生进行交流,中欧法学院是中政和德国的汉堡大学等16所高校联合办学,培养中国的法律硕士和欧洲的法学硕士,欧洲的一些顶尖的师资会来到中政给学生授课,学生可以近距离聆听大师的讲座。正是这些人性化教育方式,中政每年的保研率在10%至15%左右,法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出国深造率在5%左右。
中政为培养法学精英,还专门开设了法学实验班,采取6年两阶段连通培养,就是毕业的时候直接拿法律硕士,没有学士学位。每年只招收50人,实行小班教育,录取的考生都是综合素质兼优的,配备的都是最优秀的师资,有专门的培养方案,全程一对一的导师制。
传承“法辩”思维的西南政法大学
●文/一墨
有一句话——西南政法的学生不是在辩论就是在去辩论的路上。论辩文化可以说是校园文化中最耀眼一部分,其思想已经融入了每一个西政人的骨血。多元的办学背景,提供了思维碰撞的机会;自由的精神,给予了思想需要的张力;西政人对思辨的追求,肥沃了论辩文化发展的土壤。论辩文化已经成为了西南政法大学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西政中文辩论队成立于1995年,至今已经走过了18个春秋。不管是在“创想青春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世博辩论赛”上登顶,还是在“全国政法院校辩论赛”上夺魁,一代代的辩论人从未停止过脚步,也让更多学生基于这种集体荣誉感而积极参与到辩论之中。在这件事情上全校的凝聚力达到最高值。
中文辩论、外语辩论、专业辩论、演讲朗诵、论坛活动等组成了丰富多彩的辩论生活。其中“天伦1506”辩论赛是最具代表性的中文辩论活动,它影响大、规则完善、秩序公平,在学校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声誉。在天伦中问鼎,是西政辩手的巅峰成就。外语辩论以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开展为代表,每年举行的校园模拟联合国活动和英语演讲比赛,让平台瞬间高大上。专业辩论活动是指“模拟法庭辩论”、“商事仲裁辩论”等某专业领域的特殊辩论活动,学以致用,以赛促学,独特的模拟法庭辩论活动是其中的代表性校园活动,侧重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在一轮轮唇枪舌剑中,俨然有了未来大律师的雏形。
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的缜密性法律人的基本素养,在这方面,西政人一直走在追求的路上,专业语言表达能力、专业书面写作能力、专业逻辑思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飞升。对辩题要有深入的理解、提前寻找对方可能是用的论点的漏洞、适时穿插幽默小段子活跃气氛,辩手就像语言的将军,布置着攻防。
蔚然成风的辩论文化,可以说是人人都可登大雅之堂。大把的时间都和辩论队里的“战友”共同度过,一起找资料、一起互损、一起聚餐,队里的同学到最后都成了家人一般的存在。回首大学四年,“辩论”成了西政人的共同记忆。
我是人大法律人——献给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文/吴艳
北京城西北面有一爿地,名曰海淀;海淀有一条街,名曰中关村大街。该街闻名一是得益于中国最具科技化的“村”——中关村,二则得益于在该街一溜儿排开的众多高校。中国人民大学早早地便在该街59号占了一席之地,人大法学院也在这片土地上散发出熠熠光辉。从1950年成立至今,人大法学院的教学楼变了,学生们来了又去,教授们从青丝变白发,唯一不变的是一代代传承下来共同的名字——“人大法律人”。每一个“人大法律人”都拥有三件值得称道的珍宝:大楼、大师、大气。
大楼
作为世界一流、全国排名第一的法学院,人大法学院有充分的自信和底气。如果说人大东门最具标志性的是刻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校训石,那么人大西门的标志性建筑就属明德法学楼和楼前的28级台阶了。这28级台阶使法学院颇显庄严,使人心生敬畏。每上一步台阶都是在接近至高无上的法,只有胸有浩然正气而心无邪的人才敢昂首挺胸地一步一步走上去。明德楼四五层是法学院图书馆,藏书丰富、宽敞明亮自是不必说,最让“人大法律人”自豪的是:院长韩大元特别在馆外的走廊上放置了小沙发和茶几供同学们休息讨论之用,无奈却成了院内外小情侣们最爱的栖息地之一,在学霸们颇为愤愤之时,大元院长一语点醒学霸:让学生们即使谈恋爱也愿意在法学院谈。是为“大楼”。
大师
刑法学界,江湖上无人不知“北高南马”:北必称高铭暄,南必称马克昌。民法学界,代代相传的有被日本法学家称为“中国民法之父”的佟柔、新中国第一位民法学博士王利明,以及参与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立法的“立法小王子”王轶。宪法学界,有中国宪法学泰斗许崇德,关注人文情怀的儒雅院长韩大元。还有出入中南海,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法制讲座的各学科大牛们……他们都在哪儿?人大法学院!前有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教授,后有学术活跃、推动法制并传播法治的中青年教师学者。学生中有这样的笑谈:你可以没学好宪法,但你不能不知道锦光哥课上的段子;你可以没学好民法,但你不能不知道王轶老师举例必借姚辉老师的手表。是为“大师”。
大气
《中庸·博学》有言: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财货殖焉。人大最有名的露天池——“一勺池”名称的由来说法不少,广为流传的趣闻是因为该池面积较小,且形状酷似勺子,因而得名“一勺池”。也有人认为其名称源于上引《中庸》之语。该池深不及清华成功湖,深不过两尺;大不及北大未名湖,长不盈一丈。然而该池取名之淡泊,秋日之华美,却不是一般的湖可以媲美的。人大法学院位于一勺池西北方,与小小的一勺池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二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这自信源于时间和精力的积累,源于大师们和学生们对国家法治深切的关怀和不懈的努力,不急躁,不浮躁。是为“大气”。
在人大法学院学习四年,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说:是我“人大法律人”的头衔和“人大法律人”的使命。